高血压用药的这些“雷区”不要踩
2023-05-11 16:57:21药剂科
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越来越多人在无形之中就患上了高血压。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高达2.45亿,且患者日趋年轻化。目前而言,这种疾病需要坚持长期的药物治疗,但很多患者在用药方面却存在着一些误区,导致其血压得不到长期稳定控制。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的这些“雷区”你踩到了吗?
1.无症状就不需要吃药?
一部分患者知道自己血压高,但因为身体没有不适的症状,就不用抗高血压药,认为一旦用药就停不下来了。虽然没有症状,但是高血压在不断损害身体,可以发展为心肌肥厚、动脉硬化,堪称“沉默的杀手”,等到严重时再用药就晚了,所以高血压还是应尽早干预。
2.自己凭感觉用药?血压正常就可以停药?
有部分患者,是用药了,但什么时候用、用多少,看“心情”。
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出来的,不是感觉出来或估计出来的,一些患者仅凭感觉用药,不舒服就多吃点,没什么不适就少吃点甚至不吃。高血压的患者在服药之后,血压达到平稳且安全的状态,这是由于药物的作用,如擅自盲目的减药或者停药,会导致血压出现反弹性上升,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有部分患者血压明显升高,但因为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仍没有不适的感觉,直到发生了脑出血,才有了“感觉”。
因此,高血压的治疗在于持之以恒,自己不要随意停药或减药,以免引起血压的波动,应根据血压的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或药量。
3.高血压只需要吃药就是了,其他方面无所谓?
一些患者已经进行了降压治疗,但不注意饮食(高盐、高脂、高热量)控制,不运动或少运动,不能控制体重及吸烟。这样既不能很好地控制血压,而且会增加高血压的危险度,增加代谢综合征、冠心病、糖尿病发生的风险。高血压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一定要管住嘴、迈开腿。
4.药物有副作用,不能吃多了?
一些患者刚诊断为高血压时,不愿意用药,觉得太早用药以后就没用了,又或者希望能少吃点药,能不能只吃一种药?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伤身体的是高血压,不是降压药!药物都有副作用但是降压药带来的副作用远不及高血压对身体的损害。血压控制得越早,就能越早的保护心脑血管。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病理机制,大多数患者需要使用2种或2种以上降压药物才能有效控制血压,联合用药可减少药物使用的剂量,明显提高降压达标率。
5.刚开始服药“底子”不能太高?
部分高血压患者会对医生说不要开“好药”否则以后严重了就无药可用了。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用“好药”是指选择适合患者的、长效的抗高血压药。
不少高血压患者都伴随着许多并发症,需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例如普利类和沙坦类降压药适用于伴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心力衰竭等的患者。地平类降压药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等的患者。利尿剂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和下肢水肿的患者,通常作为降压联合用药之一,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
在同一类降压药中,首选长效降压药。举个例子:硝苯地平片,其降压作用很好,但其作用时间短,容易引起血压波动,而血压波动是造成心血管事件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选择长效的抗高血压药。
6.能不能立刻把血压降下来?
有些患者服降压药希望2-3天就将血压降下来。其实这是很危险的,尤其是老年人。我们希望患者的血压在2-3周内逐渐降至目标值。根据病情不同,目标值也不同。过高、过低和血压波动都是有害的。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我们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戒烟、限酒再加上合适的药物综合治疗,高血压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不可操之过急。
7.调整生活方式能不能代替降压药物?
总所周知,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改善高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高血压患者是否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代替用药呢?答案是否定的。减少钠盐摄入、合理饮食、减少膳食脂肪、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确实可以起到降压的作用,但是注意啦,这不是在叠BUFF!这些对于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2022.
2.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2022,05(1):1-7.
3.硝苯地平不同制剂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4(11):1143-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