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池里隐藏的小“杀手”

2024-08-21 14:35:40小儿呼吸专科

      骄阳似火的七、八月,又赶上暑假期间,水上乐园及游泳池成了孩子们嬉戏纳凉的好去处。但近期全国多地有报道孩子游泳后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的病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游泳池热”。

  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个病严重吗?该如何治疗?怎么预防?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今天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的医生为大家进行解答。

  "游泳池热"又叫咽结膜热,是腺病毒引发的上呼吸道疾病,常发生于夏季,儿童多见,游泳者易于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炎、结膜炎三大症状,病程1周左右,大部分可自愈。

  那腺病毒又是什么呢?

  腺病毒(adenovirus, ADV)是1953年由Rowe等首次发现的一种DNA病毒,目前已发现至少90个基因型,腺病毒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包括上呼吸道疾病、肺炎、支气管炎、膀胱炎、眼结膜炎、胃肠道疾病及脑炎等。

  通过什么方式感染?

  腺病毒感染的平均潜伏期一般为3-8天,潜伏期末至发病急性期传染性最强。有症状的感染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粪口传播。腺病毒尤其喜欢密闭、拥挤、潮湿、温暖的环境,所以游泳池成为了它繁殖传播的温床。

  临床症状有哪些?

  儿童感染腺病毒后通常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咳嗽、咽痛、鼻塞、头痛、乏力、眼结膜充血、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状,部分也会出现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少部分持续高热、出现重症肺炎表现。

  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高热3-5天以上、呼吸困难、伴全身中毒症状、易激惹、精神萎靡、抽搐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腺病毒感染如何治疗?

  轻症患儿多呈自限性。重症患儿除一般治疗外,还需要保持气道通畅、适当氧疗、抑制过度炎症反应、保护脏器功能,如合并细菌感染,则需加用抗生素治疗。

  如何预防?

  1、勤洗手:避免用不洁净的手触摸眼、口、鼻,洗手是一件容易且重要的预防工作;

  2、尽量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如果不小心接触,可用含氯消毒液消毒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

  3、外出游泳时,选择有卫生许可证的机构,确保游泳池的水质清洁卫生;游泳后及时洗澡,保持身体清洁。

  参考文献: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2.儿童腺病毒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