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也会危及生命?医生说不容小觑需警惕!

2025-03-03 10:04:29小儿内科二病区

      小索(化名),3+岁,在2024年的某个夜晚出现反复发烧,中低热为主,无咳嗽、流涕,无气促、呼吸困难,无惊厥,考虑甲型流行性病毒感染,在当地医院治疗5天后无明显好转,逐渐出现惊厥、呕吐、嗜睡、昏睡,当地医院完善脑脊液检查也正常,遂包机转至我院,虽进行了积极的治疗,包括抗病毒、降颅压、丙种球蛋白、激素、“鸡尾酒”疗法等治疗后,患儿仍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呼吸心跳骤停最终死亡。

  就在5年前,小索的堂哥,大索(化名),也是同样的症状,在当地医院考虑甲型流行性病毒感染,在当地医院治疗10天后无明显好转,仍有嗜睡,逐到我院住院治疗,完善头颅MRI后提示双侧边缘系统及间脑系统多灶性病变异常信号(见图1、图2),结合病史考虑为病毒性脑炎所致可能性;单纯抗病毒治疗后无明显好转,结合多次头颅MRI检查及脑电图检查,最终考虑急性坏死性脑病,遂予以丙球、“鸡尾酒”疗法,激素序贯治疗后,大索康复出院,最终基因结果回示提示RANBP2基因突变,来源于父亲。

  在小索去世后1月,基因结果回示也提示了RANBP2基因突变,来源于父亲。

  一、什么是急性坏死性脑病?

  急性坏死性脑病(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pathy, ANE),是一种罕见且进展迅速的严重脑部疾病,多由病毒感染(如流感)诱发,以对称性脑组织坏死为特征。常见于儿童,但成人也可能发病。其致 死率高(约30%),幸存者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二、为什么会发生ANE?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相关:

  1. 病毒感染:流感病毒(如H1N1)、新冠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等感染是主要诱因。

  2. 遗传易感性:部分患者存在 RANBP2基因突变,导致免疫反应异常(细胞因子风暴),破坏血脑屏障。

  3. 代谢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参与发病,导致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

  关键机制:病毒感染→过度免疫反应→细胞因子风暴→脑内小血管损伤→脑水肿、出血性坏死。

  三、症状:起病急骤,迅速恶化

  1. 前驱期:发热、咳嗽、腹泻等类似感冒症状(持续1-3天)。

  2. 神经系统急症期(数小时内进展):

  意识障碍:嗜睡、昏迷。

  抽搐:全身性或局灶性癫痫发作。

  颅内压升高:呕吐、头痛、瞳孔异常。

  运动障碍:肢体瘫痪、共济失调。

  脑干受累:呼吸节律异常、血压波动。

  四、如何诊断ANE?

  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

  1. 影像学:

  MRI(金标准):显示双侧丘脑、脑干、小脑对称性病变(T2高信号、出血、弥散受限)。

  CT:早期可见丘脑低密度影。

  2. 脑脊液检查:蛋白升高,但无白细胞增多(区别于脑炎)。

  3. 基因检测:怀疑遗传性ANE时检测RANBP2基因。

  4. 鉴别诊断:需排除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中毒性代谢性脑病等。

  五、治疗:尚无特效疗法,关键在“早”

  治疗原则:控制免疫风暴、降低颅内压、支持器官功能。

  1. 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针对流感早期使用)。

  2. 免疫调节治疗:

  大剂量激素冲击(甲泼尼龙)。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

  托珠单抗(抑制IL-6,用于重症患者)。

  3. 对症支持:

  降颅压:甘露醇、高渗盐水,必要时去骨瓣减压。

  控制癫痫:苯二氮䓬类、丙戊酸钠。

  呼吸支持:机械通气。

  4. 实验性疗法:低温疗法、抗氧化剂(如依达拉奉)。

  六、预后:与脑损伤范围相关

  死亡率:儿童约30%,成人约10%。

  后遗症:智力障碍、运动障碍、癫痫等(约50%幸存者)。

  复发风险:遗传性ANE患者可能多次发作。

  提示:早期使用免疫调节治疗可能改善预后,但部分患者即使积极救治仍进展迅速。

  七、如何预防?

  1. 疫苗接种:接种流感疫苗、新冠疫苗,降低病毒感染风险。

  2. 感染期警惕:发热儿童若出现精神萎靡、抽搐,立即就医。

  3. 遗传咨询:家族性ANE患者需进行基因检测和产前诊断。

  参考文献

  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ANE诊疗指南(2022)

  2. 《柳叶刀神经病学》:ANE发病机制研究(2021)

  3. UpToDate临床数据库:急性坏死性脑病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