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早期突发“隐形杀手”,48小时生死竞速——一位孕妈妈的呼吸保卫战

2025-08-14 14:10:01成人重症医学科/内科

当孕早期的喜悦刚像暖阳般洒满小家庭,一场足以吞噬母亲安全的健康风暴已在暗处悄然集结。呼吸衰竭——这个常被认为与孕期相距遥远的急症,正以雷霆之势逼近。它从不会提前鸣笛,若错过最初的预警信号、在诊断与抢救中稍有迟疑,不仅会将准妈妈推向生死边缘,更会让腹中尚未成形的小生命面临灭顶之灾。

故事的序幕,始于一位孕12周的准妈妈因胸闷、气促入院。追问之下才知,这些不适早在入院前一周就已悄悄出现,只是被她当作孕期正常反应轻轻忽略。入院后指尖血氧仪的数字让在场所有人心头一紧——78%,远远低于正常标准;心电监护仪上,心率在110-135次/分之间剧烈波动,像一面急促敲响的警钟。医护人员手疾眼快,迅速接通床旁氧疗装置,万幸的是,患者神志清晰,对答如流,在鼻导管吸氧后,血氧饱和度总算稳住了阵脚,维持在95-96%。但成人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深知,这只是暂时的平静,孕妇病情危重且变化莫测,当即决定转入MICU(内科重症监护室)进行严密监护。

深入追问病史时,一个关键信息浮出水面:患者多年前确诊“支气管哮喘”,一直规律使用吸入剂控制,可自从发现怀孕,担心药物影响胎儿,便自作主张停了药。这个细节让团队的心沉了下去——哮喘控制不佳,极可能是病情的导火索,但后续的发展却远超预期。

果然,短短数小时内,患者的呼吸频率从平静时的18次/分飙升至30次以上,鼻翼扇动,锁骨上窝随呼吸深深凹陷,鼻导管给氧已像杯水车薪,无法维持血氧稳定。团队当机立断,改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面罩贴合面部的瞬间,机器规律的送气声成了病房里最紧张的背景音。

但疑问像藤蔓般缠绕在团队心头:是肺栓塞吗?孕妇保胎期间卧床,本就是血栓高发人群,可D2聚体检测正常,心脏彩超未发现肺动脉高压,下肢血管彩超也没探及血栓,这条路走不通。是病毒性肺炎?患者既没感冒流涕,也没发热畏寒,不符合典型表现。是肺水肿?BNP指标正常,近期也没有大量输液,心脏负荷过重的证据站不住脚。是肺出血?没有咳嗽咯血,血红蛋白和孕期建卡时相比几乎没变,又该如何解释?这个“悄无声息”的肺部损伤,像个谜题,考验着所有人的判断力。这难道真的就是哮喘发作而已吗?

“不对劲,单用哮喘解释不了这么快的进展。”成人重症医学科高亚主治医师表达出意见。孕妇和家属对这个孩子期盼了太久,从备孕到怀孕,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可眼下病情不等人。“必须做胸部CT,哪怕有辐射风险,也得弄清楚肺部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反复向家属说明检查的必要性与潜在风险,征得同意后,完善胸部CT检查,结果出来的一瞬间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双肺满布渗出性病变,像被浓雾笼罩的田野,提示肺水肿合并肺炎可能,甚至不排除少量肺出血。

   

                                                                                    (胸部CT影像学情况)

MICU团队迅速调整方案:抗感染药物精准升级,呼吸机参数按照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精细调节,每一次呼吸支持都像在钢丝上行走,既要改善氧合,又要避免气压伤对本就脆弱的肺部造成二次打击。

病情的恶化比想象中更快。无创呼吸机的支持力度已拉满,患者的氧合仍像坐滑梯般下降,心率飙到140次/分,呼吸频率突破40次/分,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标准——这意味着必须进行气管插管,用有创呼吸机强行“撑开”肺部。联合麻醉科团队付铭主治医师协助气管插管,可视喉镜探入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当气管导管顺利置入,呼吸机发出稳定的送气声时,大家才敢轻轻舒口气,但没人知道,这只是与死神拉锯战的开始。

“一定要找到病因!”成人重症医学科王小琦主治医师表示。她找到患者家属,像剥洋葱般梳理细节:“有没有吃过不常吃的东西?家里有人感冒吗?接触过结核病人或者新冠感染者吗?”家属连连摇头,反复说着“我们很小心,就怕生病”。直到聊起孕期生活,家属才偶然提到:“刚查出怀孕时,去看过一次住院的外婆,就呆了一小会儿。”

“外婆得的什么病?”王小琦主治医师立刻追问。“说是肺部感染,住了一周就出院了,在家吃药呢。”“吃的什么药?”家属愣了一下:“没问过,就知道是治肺病的。”多年的临床直觉让王小琦主治医师意识到,这或许就是解开谜题的钥匙:“能不能让家里人拍张药盒的照片发过来?”    

与此同时,多学科会诊的号角已经吹响。产科团队评估胎儿状况,检验科加急准备病原学检测,放射影像科重新研读CT影像,医务部协调各项资源——所有人的目标只有一个:为母婴抢时间。会诊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采用俯卧位通气,让肺部像“翻身晾晒的被褥”一样充分展开,促进痰液引流;另一方面,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取肺泡灌洗液,做基因靶向测序,用最精准的技术捕捉“元凶”。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中图片)

                                                     

                                                           (俯卧位通气状态)            (俯卧位通气状态下的精心护理)                                                          

就在这时,家属发来的照片传进了医生办公室——药盒上“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几个字赫然在目!这是抗结核的一线药物,外婆患的根本不是普通肺炎,而是肺结核!

真相的拼图瞬间完整。孕妇孕期停用哮喘药,气道防御能力下降,探望外婆时可能吸入了结核杆菌,潜伏数周后,在孕期激素变化和免疫波动的“助攻”下,结核菌突然爆发,引发重症肺结核,这才是双肺病变的真正原因!

另一边,肺泡灌洗液的tNGS检测结果也出来了: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序列数28997,浓度超过10⁶copies/ml——这无疑是确诊的铁证。从发现异常到锁定病因,整个过程不足48小时。

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不仅考验着医生的专业判断,更彰显了多学科协作的力量。从成人重症医学科团队对细节的敏锐捕捉,到团队对每一个检查结果的严谨分析;从家属的信任配合,到各科室的无缝衔接,每一环都缺一不可。而这“快准狠”的背后,是医者对生命的敬畏,对责任的坚守,更是对每一个家庭“孕育希望”的郑重承诺。

注:成人重症医学科/内科成立以来致力于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危重症救治技术,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与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急诊科、医学影像科、临床药学科输血科等多个科室组成MDT团队,建立了完善的省州县三级接力,多部分多机构联动的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为全省危急重症孕妇的救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是四川省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重要组成科室之一。 截止目前已成功抢救多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羊水栓塞、严重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重度血小板减少、重度子痫前期、子痫、 HELLP综合征、妊娠合并危急重症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