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爱奔跑”——第十个国际“庞贝病”日

2023-04-14 17:10:48医学遗传与产前诊断科

他们由于体内缺少一种酶,无法分解糖原,肌肉逐渐无力

慢慢的,奔跑已经是一种奢望

呼吸无力到需要使用呼吸机

庞贝,不只是一座消失的古城,还是一种罕见病:“庞贝病”

什么是“庞贝病”?

糖原累积病 II 型(GSD II,MIM 232300),也称为酸性α-葡糖苷酶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进展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是唯一的一种属于溶酶体贮积病的糖原累积病。庞贝病的患者由于编码酸性α-葡糖苷酶(acid alpha-glucosidase,GAA)的基因——GAA基因(MIM 606800)突变,溶酶体内GAA活性缺乏或显著降低,糖原不能被降解而沉积在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等细胞的溶酶体内,导致溶酶体肿胀、细胞破坏及脏器功能损害,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因1932年首次被荷兰病理学家 Pompe(庞贝)报道,所以常被称为“庞贝病”。根据发病率四万分之一至五万分之一,我国约有3万-4万的庞贝病患者。2014年起,国际庞贝氏协会将每年4月15日定为国际庞贝病日,今年是第十个国际庞贝病日。

“庞贝病”包括哪些类型?

目前根据发病年龄、受累器官及病情进展情况主要分为婴儿型和晚发型。一般而言,患者起病越早,疾病进展越快,常死于呼吸衰竭。

1.婴儿型:患者于1岁内起病,主要累及骨骼肌和心肌,GAA活性严重缺乏。典型患者于新生儿期~出生后3个月内起病,四肢松软,运动发育迟缓,喂养及吞咽困难。体格检查显示肌张力低下、心脏扩大、肝脏肿大及舌体增大。心脏超声显示心肌肥厚。常伴有体重不增、反复吸入性肺炎、呼吸道感染、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等,亦可见眼睑下垂或斜视。病情进展迅速,常于1岁左右死于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少数不典型婴儿型患者起病晚,病情进展较慢,心脏受累较轻,又称非经典婴儿型。

2.晚发型:患者于1岁后起病,可晚至60岁发病,根据起病年龄不同,又可分儿童型和成年型(20岁后起病)。主要累及躯干肌、四肢近端肌群及呼吸肌。首发症状主要为疲劳、无力,少数以突发呼吸衰竭起病。临床表现以缓慢进展的近端肢体肌无力为主要表现,下肢较上肢受累明显,跑步、仰卧起坐、上下楼梯、蹲起困难,行走无力。也可表现为选择性肌肉无力,如膈肌、肋间肌、腹肌可较早受累及,表现为咳嗽无力、呼吸困难、夜间睡眠呼吸障碍、晨起后头痛和嗜睡等。躯干肌受累常导致腰背痛、脊柱弯曲、脊柱强直。少数患者伴有基底动脉瘤和脑血管病等,心脏一般不受累。

如何诊断“庞贝病”?

GAA活性测定:明确外周血淋巴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或肌肉组织GAA活性缺乏是诊断GSDⅡ的金标准。干血滤纸片和外周血白细胞GAA活性测定具有方便、快速、无创等优点,是GSDⅡ常用的一线诊断方法,酶替代治疗前确诊建议行皮肤成纤维细胞或肌肉组织GAA活性检测,或结合GAA基因突变结果。

婴儿型庞贝病的症状较严重,通常较容易诊断出来;但晩发型庞贝病在初期却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这时可能需要进行多项检査才能确定诊断。糖原累积病Ⅱ型诊断路径如下:

图片来源于:《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

“庞贝病”的治疗管理?

GSDII是一个多系统受累的疾病,临床涉及遗传代谢、心脏、呼吸、神经、骨科、康复、营养、语言训练等多学科的协作。随着基因重组人酸性α-葡糖苷酶(rhGAA)的应用,该病成为可治疗的罕见遗传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特异性酶替代治疗(ERT;如美而赞Myozyme)是目前各型糖原累积病Ⅱ型患儿最有效的治疗方法。6月龄前开始ERT可延长婴儿型庞贝病患儿寿命,3年内病死风险下降95%。

“庞贝病”的基因诊断与优生优育

对于临床考虑为“庞贝病”患儿应进行基因诊断,分析GAA基因的基因突变,有助于明确诊断。目前已发现近300种致病突变。GAA基因突变具有种族差异,某些基因型与表型有一定关系。GAA基因多态性位点c.1726G>A (p.G576S)与c.2065G>A (p.E689K)在亚洲人群中携带率约3.9%,这两种多态性位点会降低GAA活性,但并不导致疾病发生,称为假性缺陷等位基因,在新生儿疾病筛查及产前诊断时应注意。

“庞贝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先证者父母通常为携带者,再次生育再发风险为25%。应对所有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提供遗传咨询,对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植入前遗传学诊断适用于已识别出致病变异的家庭。由于假性缺陷等位基因的存在(c.1726G>A或c.2065G>A),产前诊断时应首选基因分析,单纯采用GAA活性测定进行产前诊断需谨慎。产前诊断的结果不能预测携带糖原累积病II型致病变异基因胎儿出生后的发病年龄、临床病程或严重程度。

参考资料:

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 2021, 59(6):439-445.

糖原累积病II型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18):1370-1373.

医学遗传与产前诊断科简介:

2011年1月正式挂牌四川省产前诊断中心,为四川省内首批获得分子产前诊断资质的中心之一,2016年获批四川省“优生与产前诊断学”重点学科。作为四川省出生缺陷防控人才协同培训基地,同时也承担着省内的产前筛查以及产前诊断技术服务准入培训。目前我中心主要开展优生遗传咨询,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部分胎儿宫内治疗服务,与下级妇幼保健机构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一代测序仪、二代高通量测序仪、基因芯片(CMA)检测系统、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全自动染色体扫描仪、生物大分子分析仪、荧光定量PCR仪等大型先进设备与检测平台。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目前全科共38名工作人员,其中,博士4人、硕士16人;省级产前诊断(筛查)专家7名,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名。工作人员专业技术领域全面,包括妇产科学、医学遗传学、医学检验、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

医学遗传与产前诊断科咨询电话:028-6597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