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初的脆弱时刻,搭建信任与支持的桥梁
2025-09-23 10:37:33天府院区新生儿科
上午九点,我轻轻敲响了新生儿家庭化照护中心病房一病室的门。门内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几秒钟后,门后传来一声:“请进”,我推开门,看到两张充满期待的脸。
“早上好,小宝贝的爸爸妈妈准备好了吗?我就要把宝宝推过来啦。”我压低声音,妈妈连忙点头,眼睛里闪着光:“我们都准备好了,就等着宝宝啦。”
这样的场景,时常在我们新生儿家庭化照护中心病房里发生。与NICU不同,这里允许父母陪伴,让我们不再是单纯的护理者,而是成为新手父母的支持者和指导者。
小床上,一个小小的身影正在襁褓中微微扭动。“宝宝昨晚睡得可好了,吃了四次奶,体重也长了”我一边告知家属宝宝夜间的情况,带着家属查看宝宝的每一寸肌肤和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仿佛在交接一件珍贵的宝物。
喂奶前,我示范了如何做婴儿抚触,爸爸跃跃欲试,大手几乎能覆盖宝宝的整个身体,动作却轻柔得不可思议。“抚触不仅能促进宝宝发育,还能增强亲子情感连接,”我解释着,看着爸爸专注的神情,仿佛正在完成世界上最神圣的任务。
宝宝在爸爸的抚触下舒展四肢,表情舒适而满足。妈妈在一旁用手机记录下这温馨时刻,嘴角是掩不住的笑意。“原来我也可以做得这么好,”爸爸不无自豪地说,“之前都不敢抱她,觉得她太脆弱了。”我笑了:“父母的爱就是最好的指导老师。你们看,宝宝多享受和爸爸妈妈的相处。”
妈妈已经站在一旁,既期待又有些紧张。我看着墙上的钟,“妈妈是想亲喂还是我们先热一瓶配方奶?”妈妈犹豫了一下:“我想试试亲喂,但还是有点担心...”我点点头表示理解:“没关系,我们慢慢来。我先热一点配方奶备用,您先尝试亲喂,如果宝宝吃得好就不需要再吃热的配方奶,如果宝宝吃的不好也没有关系,我们慢慢来。”将配方奶放入温奶器后,我帮妈妈调整哺乳姿势,枕头如何垫,手怎么托,宝宝的头该呈什么角度——这些对新手妈妈来说都是全新的、需要学习的技能。
宝宝似乎感知到了妈妈的紧张,小脑袋晃来晃去找不到正确位置,开始有些焦躁,妈妈的额头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眼神中流露出沮丧。“不着急,”我轻声安抚,“第一次都是这样的。我们要不要先休息一下,喂点配方奶?下次再试。”妈妈却摇摇头:“再让我试一次吧。”
这一次,她深吸一口气,放松了肩膀,再一次调整了宝宝的位置,宝宝仿佛感受到了妈妈的变化,安静下来,小嘴一张一合地找到了正确位置,成功衔接上了乳头。
“成功了!”妈妈惊喜地低呼,眼中泛起泪光。
我退后一步说道:“有什么事再呼叫我吧”,随后离开了病房,留给这个小家庭独处的空间。窗外的阳光正好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一幅温暖至极的画面。
我回头看到宝宝已经安然入睡,躺在小床上,小胸口随着呼吸轻轻起伏。这个画面让我再次确信,家庭化护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医疗上的照护,更在于帮助每一个家庭成员建立起最初的情感纽带和宝爸宝妈的养育信息,并让他们在我们的帮助下获得实用的照护技能。
出院的早上,我带着宝宝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沐浴台,“我回去也可以给宝宝洗澡吗?”妈妈小声问道。“当然啦。”我微笑着准备洗浴用品,温水缓缓注入小小的浴盆,我试了试水温,确保恰到好处,并教会他们用手腕内侧尝试水温。当宝宝的身体浸入温水时,她先是愣了一下,皱了眉头,随即舒展四肢,享受起水波的抚触。“看,她喜欢洗澡呢。”我说道,并手指轻轻撩水冲洗胸口,同时说道“注意耳后和脖子这些皱褶处都要洗干净,但不要太用力。”这一刻,我不是在替他们做,而是在教他们如何做。
这就是 新生儿家庭化照护中心病房的日常——没有惊心动魄的抢救,却有着生命最初阶段最细腻的陪伴;没有高科技的医疗奇迹,却有着父母与孩子之间最自然的情感流动。
每一个新生命都是奇迹,而帮助每一个家庭迎接这个奇迹,正是我们护理工作最温暖的意义所在。在生命最初的脆弱时刻,每一声问候、每一个指导都将成为我们守护新生儿、帮助家属的第一道光,我们将用专业与温柔搭建起人与人相互信任与支持的桥梁。我将继续敲响下一间房门,见证又一个温馨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