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理解·连接——叙事护理赋能临床实践” 工作坊成功举办
2025-07-17 17:01:29儿童呼吸科
7月8日,由我院小儿内科一病区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的“倾听·理解·连接——叙事护理赋能临床实践”工作坊在综合楼5楼大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工作坊面向全院护理人员,旨在深化对叙事护理的理解与实践,推动护理从技术向人文关怀的转型。工作坊由儿童健康中心的蒋凤碧护士长担任主持,荣幸邀请到护理部贺晓春主任莅临指导并进行开场致辞,全院各科室护理骨干积极参与,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贺晓春主任在开场致辞中深刻阐释了叙事护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叙事护理绝非简单的沟通技巧,而是护理专业的灵魂重塑。它要求我们真正俯下身来,倾听患者及家属疾病故事背后的情感脉络与生命诉求。”她强调,全院护理团队需将叙事思维深度融入日常评估、干预及健康教育的全流程,将护理的价值升华为触动人心的疗愈力量。
本次工作坊的核心内容由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的李春芽教授、彭建燕教授和刘晓赖教授进行授课,她们带来了系统性强、实操性显著的分享,为我们的护理人员构建起从理论认知到临床落地的完整学习链条。李春芽教授系统梳理了叙事护理的核心概念与实践框架,在《叙事护理临床实践技能概述及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环节中,李教授不仅系统拆解了“叙事护理”的核心原则,更是引入前沿的“可视化技术”。通过现场演示诸如“生命图谱”、“情绪温度计”等视觉化技术,直观呈现了如何有效帮助患者将其纷繁复杂的患病体验、情感波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转化为护士能够真正“看见”并理解的具象信息。
彭建燕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叙事护理应用案例分享和实践》的分享,呈现了多个科室(包括肿瘤、慢性病管理及儿科)的叙事护理实践案例。彭教授不仅带来令人信服的真实案例,更将叙事护理的干预过程完整剖析。其中一个关于如何运用“外化对话”技术,帮助反复住院的哮喘患儿及其家庭摆脱“疾病掌控者”自我标签的故事,引发在场护士强烈共鸣。
刘晓赖教授则聚焦“叙事护理平行病历”,她明确指出,平行病历与传统结构化医疗记录有本质区别,它要求医护人员将目光从纯粹的疾病表征转向患者的整个生活世界,捕捉那些疾病背景下真实的情感波动、价值冲突和生命意义思考。她通过对比分析优秀范例,解释了平行病历如何成为护士进行临床反思、深化共情能力、促进团队经验共享及提升整体照护质量的载体。
为促进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工作坊特别设置了“叙事护理案例督导” 实战环节。三位专家化身督导者,每人深入指导两个小组,聚焦两个真实临床案例进行深度剖析。专家引导小组成员运用刚习得的叙事视角重新“解构”案例,重点 围绕案例中的叙事线索,对护理策略进行精准度诊断。督导不仅针对文本细节与表达方式,更将焦点放在透过案例本身所体现出的医患关系模式与护理人员的叙事能 力发展阶段。作为工作坊的组织方,小儿内科一病区护士们在交流中分享了深切体会。一位资深护士谈到:“叙事护理让我们重新‘看见’患儿。比如一个总在治疗中哭闹的孩子,当我们尝试用画图引导他表达,才发现他害怕的不是打针,而是担心‘怪兽(疼痛)才会抓住妈妈’。了解这个故事,我们的安抚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蒋凤碧护士长总结道:“叙事护理赋予我们解码患者的能力,让每一次抚触、每一句安慰都能更精准地抵达患者和家属的内心,建立真正有效的连接,这是提升护理质量与满意度不可或缺的”。本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院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深化人文关怀内涵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期待全体护理同仁能将工作坊的丰硕收获带回各自岗位,让叙事护理的温暖力量如涓涓细流般渗透至全院每一个病房、每一次护患互动中,让我们共同书写人文照亮技术的护理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