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旺苍,关注学龄前儿童食育食养——全民营养周系列活动二

2023-05-17 08:48:15营养科

现代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家庭饮食和社会环境也对儿童饮食行为带来长远影响。食育教育应从幼儿抓起: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均衡的饮食结构、健康的饮食行为、良好的饮食习惯、对食物的科学认知和感知,都会影响营养的均衡摄入,进而影响其未来身心健康成长。

健康中国,营养先行——在2023年全民营养周之际,为宣传“合理膳食,食养是良医”的合理膳食理念,普及“幼儿食养,从小要培养”的食育准则,5月11日,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临床营养科张琚主任一行借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四川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工作之东风,来到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的旺苍县,与旺苍县妇幼保健院领导为国华镇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营养宣教活动。

在活动现场,操场被分为了多个活动区域,各自拥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在省妇幼临床营养科主任张琚带领下,各项环节准备就绪,活动就此拉开序幕。

区域一:“眼睛找一找,食物从哪儿来?”

活动现场准备有一块绘有大农场的彩色版,农场中果树、小河、农田、菜地、牧场应有尽有。小朋友们根据自己对食物的理解,将食物小板粘贴在自己认为的来源地:面包是小麦做的,对应着麦田;牛奶贴在牧场里的奶牛妈妈身上;苹果是长在果树上的;鱼虾应该来自河流小河中;鸡蛋是母鸡妈妈下的;土豆是长在土壤里的……

小朋友们通过这个游戏,丰富自己对食物及加工前食物原材料的了解,明白了常见食物的来源,还学会了简单地区分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

区域二:“脑子想一想,食物怎么归类?”

活动现场制作了一块大型“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餐盘是按照平衡膳食原则,描述了一个人一天中膳食的食物组成和大致比例。餐盘按照谷薯类、蔬菜类、水果类、鱼肉蛋豆类划分四个区域,在老师讲解餐盘具体分类后,组织小朋友们认识手上代表各种食物的小板,如红薯、土豆、白菜、香菇、苹果、鸡腿、鸡蛋等,接着让他们亲自对食物进行归类,把食物分别放于平衡膳食餐盘的四个区域。

通过此游戏,让小朋友们了解常见食物的分类,能够区分不同食物的不同种类,通过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了解到饮食中需要做到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同时,也了解到了在每天哪些食物应该多吃的,而哪些食物应该适量摄入。

区域三:“五味杂陈,猜猜是什么食物?”

在这个活动区域,根据幼儿的视觉和味觉兴趣特点,从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感官感知食物特点的食育方法入手。

万般食物,不离酸甜苦辣咸,老师带领小朋友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来感受食物。他们蒙上眼睛,用小手摸一摸、感受食物之形;用小鼻子闻一闻,感受食物气味;用小嘴巴尝一尝,感受食物之味,来猜自己感受到的是何种食物。

通过这轮游戏,小朋友们通过亲身感受食物,激起他们对各类食物的好奇心,让他们试着尝试自己没有尝试过的新鲜食物,以期宣传“不偏食不挑食”的良好饮食习惯,同时激发娃娃们的敏锐的感官,让他们感知食物、爱上食物,珍惜食物,体会食物原味,健康快乐成长!

实践是食育活动开展的重要途径。让幼儿在实践中感知和体会食育的乐趣,方能实现食育的价值,所以通过本次营养主题宣教,当地的小朋友们深入不仅学习到了一日三餐进食要有规律、有节制;不偏食不挑食;吃多少,盛多少;不暴饮暴食,不浪费粮食等传统饮食美德,而且进一步了解了食物的来源和分类,为更好的认识食物、选择食物、烹饪食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食育是需要全民参与的教育,在多维度上都应该高度重视和全面落实。食育应从幼儿开始抓起,并形成终生习惯。我们应当借2023年全民营养周之际,积极推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让更多人了解到孩子们应该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只有这样,方能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食育体系建设,为祖国的未来种下营养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