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合作“深”入“浅”出

2018-04-02 18:10:55


一提到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大家的脑海里总是会出现冰冷的画面:孩子身上插满了各类管子被束缚在病床上……。的确,在PICU治疗期间,宝宝们不仅要面对疾病的生命威胁,还要面对医疗救护中不可避免的各种不良因素,如:有创操作、仪器报警、光线、限制活动、脱离亲人等等,由此患儿会出现焦虑、哭闹等不良情绪。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危重患儿的不良情绪,镇痛和镇静已经成为了PICU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传统镇静镇痛治疗方案是深镇静状态,忽略镇痛治疗,患儿要么处于沉睡状态,要么处于烦躁哭闹状态,既影响主体治疗方案,又无法有效避免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严重干扰了患儿的自然睡眠规律和心理状态。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急重症中心蒋迎佳主任和贺晓春护士长的带领下,将进行有创呼吸机治疗的患儿作为舒适化治疗的重点,成立了医护攻关小组。经过3个月不懈努力,成功建立了“个体化镇痛镇静方案+非药物治疗手段+加强评估”标准化作业流程,开展了上机患儿舒适化治疗模式。每天通过床旁“镇痛镇静评分量表”对上呼吸机患儿进行至少3次客观疼痛评估,寻找疼痛原因,适时调整镇静镇痛药物剂量,缓解各种不利因素给患儿带来的不适,最大限度降低镇静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通过新模式,实现了“深镇痛浅镇静”理念,让每一位上呼吸机治疗的孩子不再陷入沉睡中,尽可能拥有合理的接近自然的睡眠规律,鼓励和帮助孩子自主活动,感受医护人员精心照护,听得到音乐,看得到动画片,能与亲人互动。通过该模式有效促进了危重患儿的康复进程,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认同,践行了“关爱生命,患者至上”的宗旨。

                                 

微信图片_20180402170640.png


有阿姨的陪伴,不再哭闹

5_副本.png


“悠然自得”享受妈妈般的照顾


下载_副本.png


自己看动画

下载 (1)_副本.jpg


听得到阿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