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通道,希望的爱河——我院首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受益早产儿顺利出院
2017-01-03 14:47:53
2016年10月8日,正在紧张忙碌工作的新生儿科接到产房通知:一对27+周的双胞胎小宝贝即将送入病区急救,医护人员立刻紧张有序地准备好呼吸机、复苏气囊、急救药品、预热暖箱及辐射台来迎接这对小生命。只有成人巴掌的大小,身长仅28CM,瘦骨嶙峋地蜷成小团……医护人员立刻为小双顺利地完成了常规的脐静脉穿刺,然而大双的脐静脉置管困难重重。护理组长黄海蓉暂时在薄得透明、血管细如发丝的大双的手背建立了外周静脉通道,但因为早产,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需长时间静脉补充营养,外周血管无法承受高渗透压的各种药物,反复的穿刺会增加痛苦和感染可能……尽快留置一条深静脉置管才能建立一条安全有效的绿色生命通道,护士老师们决定三日后为大双留置PICC导管。
然而常规的PICC置管过程依然不顺利,大双血管极细且走向不按解剖位置,其难度甚至超过了我科曾收治的体重仅590克的小九!这让经验丰富的老师们都感到为难,但大家并未就此放弃。何婧护士长和外院会诊的麻醉科郭主任经过反复细致的商讨,充分的准备,在锁骨下静脉也无法成功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决定联合为大双在超声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植入PICC导管。副护士长何敏和护理组长王雪芹反复查找比较,最终选择大双右侧股静脉进行置管,大家紧张地注视着超声显示下隐隐约约的血管,屏住呼吸看着PICC管缓缓推入,最终成功置管!大家欢呼雀跃,激动地抱做一团,这就是新生儿重症团队对患儿最炽热的爱的表露!大双的治疗得到了保障,爱溶进了点滴药液,通过绿色的生命通道,流淌成希望的爱河。
成功置管后的大双
改良塞丁格技术也称“微插管鞘技术(MST)”,是将原塞丁格技术中单一功能的扩张器改变为扩张器、插管鞘组件,便于从外周血管植入插管鞘送入PICC导管,再配合血管超声引导,能极大地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感染、导管意外拔出、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患儿的不舒适感。此次改良后塞丁格技术的成功开展,不仅展示了我科已经成熟的PICC置管术又有了新的进展,同时也标志着我院新生儿科治疗和护理技术上的新的突破。
在之后的住院期间,叶飘主任指导的医疗组密切关注并处理大双的各种早产儿相关并发症,在充分评估大双情况后,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尽早指导妈妈进行床旁袋鼠护理。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诊疗和护理, 12月13日,大宝恢复好、吃奶佳、体重增长达标,成为“优秀毕业生”,在新生儿科“爸爸、妈妈”的祝福声中出院回家。
妈妈在给大宝做袋鼠护理
从全静脉营养到全经口喂养;从借助仪器辅助呼吸到
自由的呼吸;从隔着暖箱遥遥相望到母亲温暖安全的怀抱;从一只手掌的长度长成一只手臂的距离,这是新生儿科人全体辛勤汗水的浇灌,用爱心做成摇篮、用细心呵护每一个瞬间、用耐心循序渐进的帮助、用专业捍卫每一个生命最初的成长!
欢庆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