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与责任
2016-11-21 17:18:14
信任与责任
半个月能做些什么?
追一部肥皂剧?读几本书?或是去到某个地方旅行一次?
但在四川省妇女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半个月的时间,帮助了一位9岁花季女孩从死亡边缘走回来,重新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10月中旬小怡欣随父母从红原旅行回来后便开始反复持续高热、咳嗽,虽然住院治疗一周,但呼吸困难加重,出现脓毒性休克,不得不转入重症医学科抢救。ICU团队流畅有序给予了经鼻高流量加温湿化氧疗、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经过评估,孩子的血压初步稳定,肺部状况持续恶化,无创呼吸支持已不能有效帮助她。团队当机立断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支持。但是在呼吸机高参数支持下,仍无法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这意味着孩子各个重要脏器处于缺氧状态。大家的心揪紧了,通过床旁胸片检查发现左肺是“白肺”,左侧胸部存在中到大量的胸腔积液,右肺各叶各段同时存在大片的渗出性病变。医生们立即行胸穿闭式引流缓解积液对肺部的压迫,同时意识到:这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ARDS来了。
病危的孩子
所谓ARDS,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按照2012年柏林标准,是指因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的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加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它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50%以上。小姑娘此时病情垂危,主要诊断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度,脓毒性休克,重症肺炎”。
病房先后进行了两次全科大讨论,在原有抢救方案基础上制定了关于ARDS的系列救治方案。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呼吸机治疗:选择哪种通气模式、如何找到最佳的呼气末正压(PEEP)满足适当的氧合、如何降低吸入氧浓度,如何保证小潮气量的通气策略实施等等,成为医生们每时每刻的纠结。护理团队同时面对新的挑战,按照现行国际指南建议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这项已经在成人重症普遍开展并证实有效的方法,由于护理难度大,在国内儿科尚未普遍开展。对于刚开科不到一年的重症病房,这无疑难上加难。要么保守等待,要么努力尝试。此时家长给予了医护团队的充分信任和鼓励,无疑成为大家不放弃每个希望的最好动力。上机第3天,在患儿处于高强度的生命支持状态下,成功进行了俯卧位通气治疗。每天俯卧位通气治疗不少于16小时,让护理团队时时操心患儿的皮肤护理,反复做各种防护,甚至细心到用润肤露给孩子涂抹按摩。俯卧位通气治疗效果显著,2天后呼吸机参数顺利下调到常规状态。上机后的第8天,小怡欣成功撤机拔管。之后的身心康复对常人来说每一项简单的事情,都是小怡欣恢复的一大步。半个月后,大家又见到了孩子灿若初阳的笑容,迎来了她康复出院的时刻。
无论医生护士,还是患者家长,都深深体验了临床疾病不可预知、不可全知的不确定性,体验到临床治疗的复杂和艰辛,但是大家都预设了一份豁达,才能在半个月后体验到医疗技术成功后的愉悦、孩子与家人团聚的幸福;才能体验到医术更是仁心仁术。大家忘不了小怡欣渴求生存的眼神;忘不了护士长抱病实施俯卧位通气护理治疗的身影;忘不了医生们守望呼吸机参数的神情;忘不了每班护士无微不至的照顾;忘不了孩子妈妈道别时说到:“我会在内心感激你们一辈子!”;更忘不了小怡欣踏出科室大门时,突然停下脚步,转身紧握住送她出院的主任的手。
欢送小女孩出院
小怡欣的半个月仅仅是重症医学科每天工作的缩影,为了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这样的修炼永远在路上!
重症医学科 供稿
党委办(宣传科) 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