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爱在起点,预防先行
2025-09-04 14:21:33医学遗传与产前诊断科
准父母检测到妊娠阳性,看到孕囊胎芽,听到胎心,憧憬迎接新生命的喜悦——这些甜蜜瞬间背后,藏着我国每年几十万家庭需要面对的出生缺陷挑战。通过三级预防这个"健康密码本",让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以及出生缺陷的致死致残率明显下降。根据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与5年前相比,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病死率、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均降低30%以上,神经管缺陷、唐氏综合征等严重致残性出生缺陷疾病发生率降低23%。这背后是千万医务工作者与每个家庭共同编织的防护网。
认识出生缺陷:生命最初的"小意外"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受到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作用而出现先天性异常,这些异常可能导致孕妇流产或者发生死胎,也可能导致胎儿结构和功能异常,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耳聋、唇腭裂、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缺陷、苯丙酮尿症等,这些统称为出生缺陷。
201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指出,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约90万例,约40%的出生缺陷儿童会发展为终身残疾,其中出生时临床肉眼可见的出生缺陷约25万例。目前已知的出生缺陷病种至少有8000到10000种。
患有出生缺陷疾病的孩子,如不及时接受筛查、诊断、治疗,很多将终生残疾,甚至会夭折。因此,预防出生缺陷,意义重大。
三级防护盾:全周期攻略
为了预防和控制严重出生缺陷的发生,减少出生缺陷所致的婴幼儿死亡、先天残疾,更好满足群众健康孕育的需求。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WTO)倡导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策略,覆盖全周期的“通关策略”,帮我们筑牢防线:
1、一级预防:简单来说就是在婚前进行健康教育、婚前医学检查、孕前检查、补服叶酸等,让出生缺陷尽可能不发生。其中单基因遗传病的携带者筛查作为重要手段,在一级预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代表性疾病包括地中海贫血、苯丙酮尿症、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等。人类基因变异是普遍现象,平均每个正常人携带2.8个单基因遗传病的致病突变,全球分子机制明确的单基因病超过6000种,在人群中的综合发病率达1/100,累积发病率超过唐氏综合征。
2、二级预防:是在孕期通过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定期产检,及时治疗妊娠期合并症,加强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与干预,以减少严重致死致残的出生缺陷。例如针对21三体综合征早孕期血清学唐氏筛查、中孕期血清学筛查、无创DNA筛查;胎儿结构异常影像学筛查;产前筛查高风险情况进行的羊水穿刺产前诊断: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异常分析、家系全外显子测序分析等,提高了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率。
3、三级预防:新生儿出生后,对于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实行专项检查,努力做到出生缺陷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筛查,比如苯丙酮尿症,新生儿出生后尽快开展针对性筛查,就可以尽早发现苯丙酮尿症的患儿,这些孩子发现以后及时服用特殊奶粉,就会减少对智力的损害,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力都可以达到正常的水平。开展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可以早期识别听力有问题的孩子,这些孩子通过一些干预手段,比如安装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开展语言训练,可以有效减少孩子“聋”和“哑”的发生。出生以后定期儿保,对于那些发育异常的婴儿,也能做相应的基因检测尽早找到病因,尽早干预,让患儿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每个小生命身体健康,都是家庭最大的期盼。从社区医院的孕前课堂,到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这场守护生命的接力赛,需要每个参与者都举起"健康火炬"!
参考资料:
1.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3月19日).我国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5年降低超三层.引自新华社: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3/content_6940271.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
3.田亚平,张蔓丽,周红辉.我国出生缺陷防控领域的进展、机遇与挑战[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25,46(1):16-21.
4.易升,李孟婷,沈亦平,等.扩展性携带者筛查在单基因遗传病防控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22,44(8):888-891.
5.冯杏琳,宋雅倩,邵慧娟,等.正常人群中单基因病扩展性携带者筛查临床研究及干预[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5,33(3):615-619.
6.黄冰怡,赵芹,彭丹莉,等.1990—2021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先天性出生缺陷的疾病负担及未来趋势预测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5,27(3):347-353.
7.祁明,傅启华,张晓青.出生缺陷分子诊断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2):16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