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之后不“清凉”, 防护“食脑虫”感染避风险

2025-07-17 16:49:58医院感染管理部(公共卫生部)


   炎炎夏日,玩水正当时。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去野外溪流、湖泊等自然水域玩水,清凉之余也存在一些健康风险。近日,全国多地报道儿童野外戏水后感染“食脑虫”的病例,严重威胁小朋友的生命健康。被称为“食脑虫”的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正成为夏季玩水的隐形杀手。尽管感染概率极低,一旦发病后果极其凶险。科学做好防护,依然可以享受清凉夏日。

 



  一、自然水域玩水会有哪些健康风险?

1.细菌感染

自然水域(河流、湖泊)可能存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尤其在靠近生活污水排放口、动物粪便污染区域,通过粪口途径及接触感染后可能出现腹泻、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及尿路感染等。

2.寄生虫感染。

感染率低但一旦感染风险很大。如阿米巴原虫,也就是近期各地出现的“食脑虫”感染,这种单细胞生物潜伏在25-46℃的淡水环境中,主要存在于湖泊、温泉、池塘等温暖淡水、潮湿土壤或淤泥中。它们无需宿主即可在自然环境中独立生存,部分致病性阿米巴原虫在感染人体后,会通过鼻腔或皮肤伤口等途径进入体内,引发急性或慢性脑膜脑炎。早期症状仅为头痛、发热、呕吐,极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却在1-2周内快速进展至抽搐、昏迷,具有极高的致死率。

二、科学防控三步骤

去野外玩水时首先做好水质评估,做到“一看、二闻、三摸”。

一看:水质是否清澈;二闻:是否有异味;三摸:水温是否较高。

具体来说要做到:

(一)玩水前:选择安全水域。

自然水域是“食脑虫”及各种病原体滋生的温床,尤其是温暖、流动性差的水域。同时避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口,远离水草茂密、淤泥较多的区域。

(二)玩水时:做好防护。

玩水时戴泳镜、泳帽、鼻夹、鼻塞,避免污水进入嘴巴、鼻子、眼睛。不慎吞入池水、溪水,要及时漱口。同时控制玩水时间,不随意触摸水底淤泥、水草,不赤脚踩在淤泥上,减少病原接触的机会。

(三)玩水后:及时清洁。

用干净的流动清水和肥皂冲洗全身,用瓶装水或温开冲洗鼻腔。

总之,夏天玩水要做到:“选对水域、做好防护、及时清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享受玩水的清凉。最后提醒大家,若玩水后1-2周内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接触过自然水域或呛水”,避免误诊,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陈曦. 食脑虫”感染率很低,牢记三点就能有效预防[N]. 科技日报, 2023年.

[2]夏万宝;张玉达;曹辉. 警惕“食脑虫”——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N]. 人人健康,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