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小红点” 背后的隐忧:解密过敏性紫癜
2025-09-02 10:21:17儿童肾脏过敏风湿免疫科
当孩子身上突然冒出一串紫红色的小斑点,按压不褪色,还可能伴有关节痛、肚子疼—— 这很可能不是普通的过敏或磕碰,而是一种名为“过敏性紫癜”的血管炎在作祟。这种看似“皮肤问题”的疾病,实则暗藏对全身小血管的挑战,尤其需要家长和患者警惕。
紫色斑点:不只是皮肤的“警告”
过敏性紫癜的典型表现是皮肤紫癜,但它的“出场”很有特点:
• 多集中在下肢、臀部,呈对称分布,像一群小斑点分批“登场”,颜色从鲜红到紫红再慢慢变浅。
• 这些斑点不会因为按压而消失,有时还会伴轻微肿胀或瘙痒,容易被误认为是“蚊虫叮咬”或“过敏疹”。
更需要注意的是,它可能累及其他器官:
• 关节“喊痛”:膝盖、脚踝等大关节突然肿痛,活动时加重,但不会留下畸形。
• 肠胃“闹脾气”:肚子疼、呕吐甚至便血,有时症状比皮肤斑点先出现,容易被当成肠胃炎误诊。
• 肾脏“亮红灯”: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尿、蛋白尿,即 “紫癜性肾炎”,这是最需要长期关注的并发症。
为何会遇上这种“紫癜”?
过敏性紫癜的诱因像“隐形触发器”,常见的有:
• 感染“打头阵”:感冒、扁桃体炎等链球菌感染,或流感、水痘等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导火索。
• 食物“踩雷区”:鱼、虾、蛋、奶等易致敏食物可能诱发,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对这些食物过敏。
• 其他“小刺激”: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药物,或花粉、寒冷、劳累等,也可能成为诱因。
简单说,这些因素会让免疫系统“误判”,进而攻击自身小血管,导致血管壁变“脆”,血液渗出到皮肤、黏膜等处,引发一系列症状。
发现后该怎么办?
• 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症状、病史(如近期是否感冒、吃了特殊食物)和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来判断。注意:患者血小板通常正常,这能和其他出血性疾病区分开。
• 针对性治疗:
◦ 轻症者可能只需休息、避开诱因,用抗组胺药缓解不适。
◦ 若累及肠胃、关节或肾脏,可能需要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具体需遵医嘱。
• 护理要点:
◦ 急性期多休息,避免劳累,减轻血管负担。
◦ 饮食清淡,暂时避开可疑食物,肠胃不适时可能需要吃流质食物。
◦ 重点监测肾脏功能:哪怕症状消失,3-6 个月内也要定期查尿常规,防止肾脏受损而被忽略。
预后如何?
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1-2周就能缓解,预后良好。但少数人可能反复发作,尤其是肾脏受累时需长期随访。记住:早发现、早干预,能大大降低并发症风险。
如果身边有人出现类似紫色斑点,别大意—— 这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小血管需要“呵护”了。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M]. 9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等.儿童过敏性紫癜循证诊治建议[J]. 中华儿科杂志,2013, 51 (7):502-507.
[3]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 2 版.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