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住食欲的小胖——小胖威利综合征
2024-11-13 10:39:50医学遗传与产前诊断科
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总是感觉饥饿,不停地寻找食物,这种无法控制的进食行为导致他们过度肥胖,并伴随血糖过高、心脏问题等严重的并发症。这类孩子很容易被误诊为“单纯性肥胖”,但是有可能他们所患的就是小胖威利综合征。
普拉德-威利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 PWS),又称小胖威利综合征,是一种复杂且多系统受累的神经行为障碍性疾病。该病症的发病率约为1/10000至1/30000,,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小胖威利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临床表现的。
1.胎儿期至3岁:围产期主要临床表现为胎动减少、羊水过多、臀位和非足月分娩。新生儿严重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不吃、吸吮和吞咽困难,常需鼻胃管灌食)导致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外生殖器发育不良、哭声微弱或不哭、四肢活动力差、嗜睡、反复呼吸道感染、睡眠窒息等,男婴常有隐睾。
2.3岁至1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长颅、窄面、杏仁眼、小嘴等特征性面容;暴饮暴食与病态肥胖;认知及语言能力落后,学习和发展较同龄儿童迟缓。
3.10岁至18岁:冲动、易怒等行为问题凸显;随着饮食失控的加剧,可出现向心性肥胖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并发症;青春期发育延迟,常伴有性腺功能减退的症状。
4.成年期:身材矮小,生存质量和生存情况受到肥胖程度、相关并发症以及精神状态的多重影响。
二、发病机制
小胖威利综合征是一种印记遗传性疾病,其原因在于15号染色体q11.2-q13.1区域的父亲来源基因的功能存在缺陷,引起父源印记基因的表达异常。主要的分子机制包括父源基因缺失型(约占65%-70%)、母源单亲二体(mUPD)(约占20%-30%)、印记中心缺陷(约占1%-3%)、遗传自母源的罗伯逊易位(15;15)(不到1%)以及相关基因点突变。
三、小胖威利的诊断依赖于临床特征和遗传分析的结合。
1.临床诊断:评分标准包括6条主要标准、11条次要标准和8条支持证据。年龄<3岁总评分5分以上,主要标准达4分即可诊断;年龄≥3岁总评分8分以上,主要标准达5分即可诊断。
2.基因检测方法:小胖威利综合征的遗传学病因相对明确,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诊断小胖威利综合征患者的基因改变,包括DNA甲基化分析(MS-MLPA和MS-PCR)、高分辨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荧光原位杂交(FISH)、DNA测序以及高分辨核心分析技术等,不同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见表2。
准确分辨小胖威利综合征患者的遗传学病因类型,对于明确患者诊断、选择适宜的治疗手段、评估患儿家庭的再发风险以及再生育时产前诊断遗传学检测方法的选择十分必要。
3.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
尽管胎动减少和羊水过多的情况提示可能需要考虑本病,但当前并不推荐将其作为常规产前诊断的依据,但可通过绒毛取样和羊膜穿刺术获取的样本,进行基因检测以进一步分析。
对于已经生育过小胖威利综合征患儿的家庭,在确定患儿的遗传学诊断后,建议无症状父母接受相关遗传学检测,以确定基因改变的来源和复发风险,以便进行遗传咨询。如果计划再生育,应咨询专业医生进行遗传学咨询和风险评估。根据遗传学病因的不同,再发风险也会有所差异。
四、不同时期的关注点
1.婴儿期:为了保证足够的营养,通常需要特殊的奶嘴或鼻饲管喂养。因为如果不进行治疗,吮吸不良会导致发育迟缓。在诊断时,应获得包括身高、体重和头围在内的生长测量值并绘制生长发育图。还应注意肾上腺皮质的功能。此外,物理疗法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如果患者患有隐睾症,应考虑激素治疗和手术治疗。
2.儿童期(1岁后):监护人应严格监督日常食物摄入,避免体重过度增加,并鼓励体育活动。建议监护人为孩子制定教育计划。青春期性激素的替代治疗有利于产生足够的第二性特征,应该由儿科内分泌专家随访监督。即使婴儿肾上腺功能正常,肾上腺功能也应在青春期或成年后重新评估。
3.成年期:小胖个体规范行为和控制体重以防止病态肥胖也非常重要。参与职业治疗有助于在自我护理和开展其他日常生活活动等领域向独立过渡。
小胖威利综合征是一个容易被误诊的罕见病,其症状的多样性使得很多患儿在婴幼儿期被错误地诊断为其他疾病,如脑瘫、重症肌无力或单纯性肥胖症。除了与症状多样性有关外,还可能由于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度不足,以及医疗人员对罕见病的诊断经验有限。每年的11月15日是小胖威利关爱日,关爱日的设立正是为了呼吁大家更多地关注这个群体,了解小胖威利综合征的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疾病,为“小胖”们带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参考文献
[1]Yang-Li D , Fei-Hong L , Hui-Wen Z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ildhood Prader-Willi syndrome in China[J]. Orphanet J Rare Dis, 2022,17(1):221. doi: 10.1186/s13023-022-02302-z .
[2]李川,谢波波,沈亦平,等. PraderWilli 综合征的临床实践指南[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0,37(3):318-323.DOI:10.3760/cma.j.issn.1003-9406.2020.03.016.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Prader-Willi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2015)[J]. 中华儿科杂志,2015,53(6):419-424.DOI: 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5.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