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不容缓,百日咳如何预防与治疗?

2024-04-08 14:15:11临床药学科

咳咳咳不停,肺炎支原体感染尚未消停,近期百日咳病例又接踵而至,据国家疾控局官网定期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2024年1月1日-2月29日,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其中,1月死亡人数为5人,2月死亡人数为8人。今年百日咳与2023年同期比较升高的病例数和死亡人数又让大家陷入新一波的焦虑中,那到底百日咳与肺炎支原体有何区别?是否咳嗽要咳一百天?如何预防和治疗?

图 1 百日咳与肺炎支原体病原区别、特点与药物选择


百日咳感染

肺炎支原体感染

感染病原

百日咳鲍特菌

肺炎支原体

传播途径

飞沫、接触

飞沫、接触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无免疫史的婴幼儿发病风险更高。

全年龄易感

儿童常见

潜伏期

潜伏期5-21 天,一般为7-14 天。

1-3周

病程

长达2-3月

长达数周

传染程度

卡他期传染性极强

主要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咳嗽、鸡鸣样吼声和咳嗽后呕吐等。

发热、咳嗽,病初大多呈阵发性干咳,少数有黏痰,咳嗽会逐渐加剧。

发热程度

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

高低不一、少数高热39℃-40℃

抗菌药物

选择

1.首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包括阿奇霉素,疗程5 天;红霉素疗程14 天,红霉素有引起新生儿肥厚性幽门狭窄风险,不推荐用于新生儿;克拉霉素,疗程7 天,不推荐用于新生儿。

2.替代治疗药物复方磺胺甲噁唑(TMP-SMZ),疗程14 天,2月以下婴儿禁用。

3.治疗耐药株感染的2 月龄以下小婴儿,研究报道可考虑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1.首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乙酰吉他霉素。

2.替代治疗药物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和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四环素类可能导致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仅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喹诺酮类由于存在幼年动物软骨损伤和人类肌腱断裂的风险,适用于18岁以上儿童使用。若8岁以下儿童使用四环素类、18岁以下儿童使用喹诺酮类,属超说明书用药,需专业人员充分评估利弊,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

备注:儿童、孕妇、哺乳期等特殊人群确需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详细阅读说明书,若描述禁用请勿擅自使用,咨询专业人员意见选择安全的药物。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相似之处,都以咳嗽(夜间明显)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百日咳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痉咳期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反复多次,直至咳出黏痰,昼轻夜重,睡眠期间痉挛性咳嗽更为突出,影响睡眠。阵咳剧烈时,可出现鼻出血、眼结膜下出血,重者甚至发生颅内出血。新生儿和6 月龄以下婴儿咳嗽后常会引起发绀、呼吸暂停、惊厥、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无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

如何预防百日咳

1.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勤洗手,咳嗽或者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房间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干净、温度及湿度适宜;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必要时可以佩戴口罩;避免诱发痉挛性咳嗽的因素,如避免奔跑、受凉、烟尘刺激、过多刺激和进食过饱等;痉咳严重时避免误吸,可侧卧、坐起或抱起,轻叩背部,助痰排出。

2.感染后一般预防。呼吸道隔离至少到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5 天,对于未及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隔离期为痉咳后21 天。

3.暴露后预防。建议以下人群暴露后预防:未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婴幼儿、家庭内和托幼机构的密切接触者、有明确接触史的幼托机构工作人员、婴幼儿看护者、新生儿病房医务工作者。在暴露后21 天内(尽可能暴露后1-2 周内)接受药物预防或者紧急接种疫苗预防(我国尚无6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用含百日咳成分疫苗),药物选择、剂量、疗程与治疗相同。

4.疫苗接种。无论接种百日咳疫苗还是自然感染百日咳,均不能产生终生免疫,通常疫苗接种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 年后抗体几乎消失。若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接种时间为3 月龄、4 月龄、5 月龄,18 月龄时各接种1 剂次。如儿童已按疫苗说明书接种含百日咳疫苗成分的其他联合疫苗,可视为完成相应剂次接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 年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