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这些儿童用药误区,为孩子健康护航
2024-10-16 15:27:57药剂科
一、儿童用药误区现象普遍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用药误区确实较为普遍。很多家长由于缺乏专业的医药知识,在孩子生病时常常陷入各种错误的用药方式。
比如,孩子一出现感冒症状,部分家长就急于给孩子用药,而实际上儿童常见感冒多数由病毒性引起,不太严重时可先密切观察孩子精神状态,保持空气流通,调整生活方式。但很多家长却没有这样的意识,往往在孩子刚有轻微咳嗽等症状时就急忙用药。
还有一些家长在孩子生病时,会购买多种药物混合给孩子服用,认为这样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尤其是复方制剂,很容易造成药物成分叠加,给孩子的肝脏带来负担和毒副作用。另外,部分家长迷信贵药,认为价格越贵效果越好,却不知只有药品对症,且主要成分作用机理相同的情况下,并非价格贵就一定好。
滥用抗生素也是常见的误区之一。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现一点炎症时,就立马给孩子使用消炎药、抗生素等,而没有考虑到儿童自身的具体情况。其实,应结合孩子的实际病情,谨慎使用抗生素。
儿童用药误区的普遍存在,不仅可能影响孩子的治疗效果,还可能给孩子的身体健康带来潜在风险。因此,家长们有必要加强对儿童用药知识的学习,避免陷入这些误区。
二、常见用药误区逐一剖析
(一)生病急于用药
儿童感冒等常见疾病,多数由病毒性引起。在不太严重时,孩子可能只有轻微咳嗽或不舒服,此时不必急于用药。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调整孩子的生活方式。例如,让孩子多休息、多喝水。如果两三天后孩子依然咳嗽甚至发烧,再去医院检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选择药物。这样可以避免过度用药对孩子身体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二)多种药物混合
当儿童生病时,家长购买多种药物混合服用是错误的做法。特别是复方制剂,多种药物混合容易造成药物成分叠加,对肝脏产生负荷及毒副作用。据统计,因药物混合服用导致肝脏受损的儿童病例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增长。家长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给孩子混合用药。
(三)迷信贵药
很多家长认为价格越贵的药效果越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只有药品对症,且主要成分作用机理相同的情况下,并非价格贵就一定好。例如,一些常见的儿童感冒药物,价格便宜的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家长在选择药物时,应根据孩子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而不是只看价格。
(四)滥用抗生素
应结合儿童自身具体情况,并非出现炎症就立马用消炎药、抗生素等。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 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规应用抗菌素不合适。而且长期使用抗生素,如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 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
(五)用茶水、牛奶、果汁服药
茶叶中有一种成分叫鞣质,可与硫糖铝、碳酸钙、硫酸亚铁等药物中的多种金属郭在肠道中发生化学反应,成为难溶性药物,让身体无法吸收。
很多家长认为喝牛奶很健康,吃药时用牛奶送服,但牛奶会与一些药物产生化学反应。尤其是抗菌药物、钙、铝、铁制剂、抗酸药不要和牛奶同服。
果汁中的成分也可与部分药物产生化学反应,不利于药物吸收。
(六)成人药给儿童用
儿童处于生长过程中,不能使用成人药,即使控制量或减半也不科学。儿童的身体机能与成人不同,成人药物的剂量和成分可能对儿童造成严重的伤害。例如,儿童的肝脏还没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解毒能力不如成人;肾脏对药物的清除能力也不如成人。
(七)认为中草药安全
中草药相对安全但不可随便服用,可能损害婴幼儿健康。一般而言,中草药的安全性比西药大一些。但只是相对而言,如果随便服用同样可导致婴幼儿健康的损害。据国内医药期刊报道,夏枯草、菊花、栀子、鱼腥草、淡竹叶、芦根、生地等中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挥发油、甙类以及无机盐成分,可能加重婴幼儿的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六神丸含有蟾酥,可能引起恶心、呕吐、惊厥等症状;珍珠丸含有朱砂,可能诱发齿龈肿胀、咽喉疼痛、记忆衰退、兴奋失眠等不适感;牛黄解毒片长时间服用可导致白细胞减少。因此,中草药也不能滥用。
(八)其他误区
药片使用不当:要根据不同药物的片剂类型和制剂工艺判断是否可以掰开、碾碎吃。普通片和分散片的药,可以考虑掰开或碾碎后服用,可以沿刻痕或借助分药小工具,对药片进行切割。但大多数包衣片、肠溶片和缓释、控释片,不可掰开或碾碎服用,否则会影响药效。家长在给孩子吃药前,还要仔细查看药品说明书。
错过吃药时间补服问题:发现漏服药物时,除非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提到补救措施,否则家长不要自行采取补救措施,尤其不可让孩子补服加倍剂量的药物。因为如何在合适的时间采取合适的补救剂量,使体内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是因人而异、因药而异的。
错误认为退热贴可代替退热药:退热贴不能代替退热药。退热贴主要是通过物理降温的方式,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起到一定的缓解不适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降低体温。当孩子体温超过 38.2℃时,应使用退热药退烧,同时可结合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等。
三、正确用药保障儿童健康
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一定要听从医师和药师的指导。医师和药师具有专业的医药知识,能够根据孩子的具体病情,给出合适的用药建议。
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至关重要。儿童常用的药物剂型有很多,比如口服给药的片剂、混悬剂、颗粒剂等,这些剂型比较方便,便于携带。其中,糖浆剂、混悬剂如复方氨酚美沙糖浆、布洛芬混悬液等很受孩子们欢迎,服用前要记得摇一摇,将药物成分充分混匀,量取药液时要保证准确。干混悬剂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服用前要将药粉溶于温水中,充分搅拌均匀,但溶解药物的水不宜过多。颗粒剂、散剂如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蒙脱石散等,需溶于温水,搅拌均匀后服用,溶解药物的水量要适量。栓剂如对乙酰氨基酚栓等,大多为直肠用栓剂,起效快、药效时间长、操作方便、减少口服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使用时要注意在宝宝已经排便或不需要排便的情况下进行,将药物轻轻送入肛门内,深度以 2 厘米左右为宜。
此外,注射剂通常在病情相对严重,或口服给药效果差或起不到治疗作用时使用,作用效果更加直接明确,但打针对孩子精神刺激较大,家长要多给予孩子耐心和鼓励,并听从护士安排。外用药如滴眼剂、滴耳剂、栓剂等,局部作用于患处,起效迅速,但要注意避免孩子用手把药抹入眼中或吃入口内,可以选择在孩子临睡前或睡着后给药。吸入剂如儿童呼吸道感染、咳嗽、喘可进行雾化治疗,通过吸入方法,产生局部治疗作用,有效改善症状。
只有避免用药误区,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并听从医师和药师的指导,才能保障儿童的健康。家长们要加强对儿童用药知识的学习,提高安全用药意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诸海棠,陈荣华,诸平(2019).实用儿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缪静,王君燕. 儿童用药误区要注意[J]. 大众健康,2024(8):62-63.
[3]滕海龙. 儿童用药误区多,家长莫"踩坑"[J]. 大众健康,2022(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