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死致残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可筛可诊可防可治

2023-07-20 13:39:09医学遗传与产前诊断科

8月7日是第六个国际脊肌萎缩症(SMA)关爱日。还记得医保砍价火出圈的SMA吗?近年来,我国陆续发布了《脊髓性肌萎缩症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脊髓性肌萎缩症遗传学诊断专家共识》《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疗指南》《脊髓性肌萎缩症中国三级预防指南》《脊髓性肌萎缩症新生儿筛查专家共识》等等,各地也陆续开展SMA的防治工作。SMA,到底是什么呢?

SMA(spinal muscular atrophy)是一种发病早,进展快,致残致死率高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是造成婴幼儿死亡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之一。中国人群的基因携带率在1/40左右,新生儿发病率约为0.01%。

SMA的致病原因

SMN1基因7号外显子的纯合缺失是SMA的主要致病原因。SMN1基因编码产生SMN蛋白,SMN蛋白在运动神经元mRNA合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及抑制运动神经元的凋亡。SMA患者缺乏SMN蛋白,运动神经元细胞无法正常运作,导致出现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累及躯干和近端肢体(大腿、上臂)。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进一步导致呼吸、消化、骨骼等多系统异常。呼吸衰竭是SMA患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夫妻双方若均携带SMN1基因致病变异,每一次妊娠后代都有1/4的可能为患儿,1/2的为携带者,1/4不携带致病变异。

SMA的临床分型

根据患者起病年龄和临床病程,将SMA由重到轻分为4型(与SMN2基因数目有关):

分型

发病年龄

最大运动能力

临床表现

1型

<0.5岁

不能独立坐立

四肢无力,吞咽喂养困难,呼吸困难,

多数患儿于2岁内死于呼吸困难

2型

0.5~1.5岁

能独立坐,不能独站或独走

四肢无力,进行性呼吸功能不全,脊柱侧弯,

多数可活至成年期

3型

>1.5岁

早期运动发育正常,能独走,部分独走时间延迟

近端为主的四肢无力,下肢重于上肢,可出现足部畸形、脊柱侧弯、呼吸功能不全等,寿命不缩短或轻度下降

4型

成年

轻微运动功能障碍

成年后逐渐出现四肢近端肌无力,进展缓慢,预期寿命不缩短

SMA的相关治疗药物

SMA患者越早诊断,越早治疗,预后越好。目前主要有FDA和EMA获批的三种进口药物:

1.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鞘内注射,反义寡核苷酸,通过修饰假基因SMN2基因的剪接以增加正常完整长度的SMN蛋白药物合成,开始治疗时给与4次负荷剂量,前3次每次间隔14天,第3次后间隔30日再给与第4次,此后每4个月给与一次维持剂量,终身给药。2019年2月中国上市70万一针,2022年1月正式纳入医保,3.3万一针。

2. 利司普兰口服溶液:目前唯一口服药,根据年龄和体重推荐剂量,一日1次。小分子物质,可修饰SMN2基因的剪接,与SMN2信使RNA前体上的两个位点结合,从而纠正SMN2的剪接缺陷,增加正常完整长度的SMN蛋白药物合成。需终生给药。2021年6月中国上市,每年约需人民币35-200万。

3. 索伐瑞伟OAV101注射液:重组腺病毒载体含编码正常人类SMN蛋白的互补DNA,用正常的SMN1基因替换突变的SMN1基因。一次静脉注射给药即可达到终身治疗效果。2022年1月获得中国临床试验许可,价格昂贵,约210万美元一针。

治疗药物均存在不同的不良反应,虽然部分药物已经纳入医保,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仍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我们希望通过SMA携带者筛查,从而减少患儿的出生,减轻家庭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

SMA的三级预防

由于SMA病情严重、人群携带率高、治疗费用昂贵,但其遗传模式清楚、致病原因明确、检测方法经济可靠、临床诊疗可行,满足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 婚前、孕前携带者检查,避免近亲结婚。评估育龄夫妻生育SMA患儿风险,选择合适的怀孕方式,对于夫妻双方均为携带者,针对该病可以通过三代试管婴儿植入前产前诊断。

二级预防 产前携带者筛查、对于夫妻双方均为携带者,可以进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

三级预防 新生儿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改善SMA患儿临床结局。

我院产前诊断中心自2019年起即开展SMA携带者筛查,以及相关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

我们建议以下人群进行SMA基因携带筛查:

(1)高危人群:确诊为SMA 患者的家庭成员,SMA 患者或携带者的配偶。

(2)有生育计划的一般人群。

(3)所有的新生儿、婴幼儿。

我院地址: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晋阳院区(成都市武侯区沙堰西二街290号)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天府院区(成都市双流区岐黄二路1515号)

作者简介:

叶梦玲,主管技师,现就职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与产前诊断科分子遗传实验室,从事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工作十余年,主要负责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遗传病基因检测等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遗传病临床实践指南撰写组.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实践指南[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20,37(3):263-268.DOI:10.3760/cma.j.issn.1003-9406.2020.03.007.

[2]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北京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脊髓性肌萎缩症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19):1460-1467.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9.19.006.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 脊髓性肌萎缩症中国三级预防指南 [J]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3, 56(5) : 476-484. DOI: 10.3760/cma.j.cn113694-20221020-00782.

[4]宋语桐,张琴.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2,19(5):7-10.DOI:10.3969/j.issn.2096-3327.2022.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