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春困”又来了,这该啷个缓解嘞?
2023-04-03 10:30:42中医科
随着惊蛰时节雷响后,万物开始复苏,春暖花开,在此生机勃勃的季节,却容易出现疲倦、困乏、无精打采、睡眠不易醒的状态,即著名诗句中所说的“春眠不觉晓”,老百姓们都知道,这是开始犯“春困”了。今天,我们就从以下几个角度带领大家好好认识下春困:为什么会出现春困,哪些人更容易出现春困现象,如何缓解春困呢?
一、为什么会出现“春困”?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相应” ,“春困”是人体生理机能随自然气候的变化,发生相关反应的一种生理现象。《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草木生长舒展,万物皆向外、向上生长。而经过一冬的收藏,春天人的机体顺应自然环境,气血在阳气的鼓动下也开始向外、向上生发,内在脏腑气血则相对不足,故人体较既往容易出现疲劳、困倦的症状,故大部分春困属于生理现象。
二、哪些人更容易出现“春困”现象呢?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春与肝气相通应,肝主疏泄”,若个人体质健好,脾气健旺、气血旺盛、情志舒畅、肝气调达,内外和调,自然神清气爽,这部分人则不易发生春困现象;若脾气较弱、脾阳不足、湿困脾胃,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或患有慢性疾病患者,平素气血较弱,内外失养,则易神困而疲乏,这部分人则更容易出现“春困”现象。
三、如何缓解春困呢?
“莫道春眠不觉晓,诚恳勤勉好时光”,大部分“春困”虽然属于生理现象,但多少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特别是对于易发生春困现象的人群,更需要一些方法帮助缓解春困,度过春困期,我们可以从起居、 饮食、运动、中医疗法4个方面来调摄:
1.起居
《黄帝内经》 曰“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道也”,即提倡春天“起居有常”、“夜卧早起”的起居原则,认为起居有常,能养神气,使人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起居无常,日久必致神气受伤,精神萎靡。睡眠时阳气行于内,清醒时阳气行于外,春季适当减少睡眠时间,夜卧早起,有利于阳气的升发,减少阳气郁滞,但应注意入睡仍不要晚于晚上 11 点,晨起不要早于早上 5 点。
2.饮食
春季阳气初生,饮食方面应遵照《黄帝内经》“春夏养阳”原则,多吃辛甘发散、温补阳气的食物,以舒肝助阳、顾护脾胃,包括葱、蒜、香菜、甘蓝菜、胡萝卜、猪肝、糯米、黑米、红枣、核桃、鲫鱼、豆腐等食物,另外,春饮花茶好,可适当饮用玫瑰花、菊花、茉莉花茶提神清脑、促进阳气生长。另一方面,四川盆地湿气较重,春困易出现湿困脾阳证型,表现为疲倦、身重、食欲不振、腹泻便溏等症状,这时候针对性的食疗也可以起到较好地效果,可以选择食同源的食材,包括茯苓、薏苡仁、山药、小米等来煮粥,有利于健脾利湿,下面给大家推荐几款食疗方:
①鸽肉参芪汤:鸽子1只,党参20克,淮山药30克,将白鸽肉切块,放入砂锅内,与党参、淮山药一起加水适量煎煮至鸽肉熟后,加盐、味精、生姜、葱花、胡椒粉调味,喝汤吃肉,隔日1次,有补益气血、提神解乏功效。
②山药胡桃粥:鲜山药100克,扁豆、胡桃肉各50克,粳米60克,将山药洗净、切片,与扁豆、胡桃肉、粳米共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粥,待粥将熟时加精盐、味精、生姜、葱花调味即成,有健脾除湿、醒脑解乏之效。
③参枣茶:党参15克、红枣(去核)6枚、绿茶6克,沸水冲泡饮用,每日1剂,吃淡为止,能补中益气,醒脑提神。
3.运动
中医认为,肝喜调达而恶抑郁,春季要注意顺应肝脏特性,保持情志舒畅、肝气调达,才有利于阳气的生发、气血流畅,春困就会缓解,可多多做游园、踏青、登山、慢跑、韵律操等运动,能助怡情养性、激发阳气、保持气血通畅;同时肝开窍于目,春季易出现眼干、眼痒等眼部不适症状,多观赏绿色树叶、植物,多做远眺,有助于春季养眼。
4.中医疗法
除了饮食、起居、运动日常生活外,还可运用中医疗法帮助提神醒脑、疏通气血、减轻春困,有以下几种:
①穴位按摩:穴位按摩可起到消除“春困”功效。在感觉疲劳时,按摩太阳穴、风池、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可达到疏经通络的效果。或采用“梳头”的方法,双手十指分开由前额至后脑勺“梳头”,最后按揉脖子,可达到开窍醒神的效果。
②漱玉津:玉津是对唾液的别称,就是咕嘟唾液。晨漱玉津,更有提升中气、养精蓄神、保护牙齿、杀灭细菌的效果,方法为紧闭口唇,反复用舌在口腔内吐漱,然后慢慢咽下。时间以晨起为宜,每日一次,每次5-7口。
③中药浴足:中药浴足同样可以起到缓解疲乏的效果,常选用健脾祛湿、温阳通脉作用的药材,包括艾草、老姜、花椒、伸筋草、桂枝、红花等,适宜于脾肾阳虚、寒湿型、气血虚型等体质。
运用以上方法可帮助解乏醒神,缓解“春困”期,而身体处于阴阳失和、气血失调等亚健康状态的人,则可能“春困”持续时间更长且不易纠正,建议接受中医系统调理,以尽早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