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有哪些常见的生理现象呢?新手爸妈看过来

2023-09-25 16:23:34新生儿科

医学上婴儿出生后从脐带结扎开始到生后28天的这段时间定义为新生儿期,这个时期的宝宝会表现出一些特别的生理现象,让很多新手爸妈惊慌失措,误以为宝宝生病,经常带孩子去医院,浪费了时间,也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下面我们盘点一下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生理现象。

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出生数天内,由于胎粪排出、胎脂吸收及体内水分丢失较多,加之吃奶量还比较少,从而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约第 5~6 天降到最低点(一般下降出生体重的4%-7%,不应超过10%),大约于 7~10 天后恢复到出生体重,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脱皮

脱皮仅仅是新生儿皮肤的表皮角质层, 其下组织结构完整, 没有糜烂和充血、渗液, 大约1周后可以自然落净, 对新生儿没有影响。新生儿脱皮是正常生理现象, 不需要处理, 更不需要往新生儿皮肤上涂抹药膏或润肤产品。  

新生儿红斑

生后1~2天出现, 皮疹呈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红色斑丘疹, 散布于头面部、躯干及四肢, 数目可多可少, 可融合成片。与孕期新生儿母亲体内雌激素的影响和生后环境及衣物的刺激有关。皮疹多在1周内迅速消退, 对新生儿无特殊影响。

先峰头

胎儿经过产道娩出时,因胎头大于产道,在产道扩张过程中胎头受软组织压迫,静脉回流受阻,水分外渗造成头皮软组织水肿,即先锋头或称产瘤。初产妇由于产道较紧,故第一胎头位娩出的新生儿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先锋头。头顶较长呈橄榄形,指压有凹陷痕,水肿可随侧睡方向而改变。一般生后 2~3 天就被吸收,个别需 6~7 天消退,无需治疗。

上皮珠、马牙

上皮珠、马牙都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分泌物积留所形成的黄白色小颗粒,在上颚中线部位的叫上皮珠,在齿龈部位的俗称“马牙”,数周内可自然消退,切忌擦拭或挑破,以免引起感染。

螳螂嘴

新生儿两侧颊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有助于宝宝吸吮。螳螂嘴属于新生儿正常生理表现,不可挑破,以免发生感染。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正常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一过性胆红素血症,表现为皮肤黄染,多在生后2-3天出现,一般持续1周后消失。早期喂奶,供给充足奶量,可刺激肠管蠕动,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肠肝循环,有助于减轻黄疸程度。
(但注意啦:由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程度与许多因素有关,且有些病理性因素难以确定,所以当发现患儿皮肤黄染严重时需及时就医,及时诊断和干预。)  

新生儿乳腺肿大

新生儿生后4-7天常见有乳腺肿大,男女宝宝均可出现,如蚕豆或核桃大小,或见黑色乳晕区及泌乳,2~3 周自然消退,此现象是由于母体内分泌的影响所致。切忌挤压,以免感染。

假月经

部分女婴于生后 5~7 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俗称“假月经”,系因妊娠后期母亲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突然中断,形成类似月经的出血。可持续约 1 周左右。

结晶尿

刚出生几天内的新生儿尿布上有时会见到淡红色的尿液,这是新生儿时期正常的结晶尿现象。新生儿肾脏发育不成熟,排出的尿液含有高浓度的尿酸,若尿中水分少的话,就会使尿酸结晶,尿布上就会呈现淡红色。需增加哺乳次数,多喂奶。

蒙古斑

一些新生儿在背部、臀部,常有蓝绿色色斑,此为特殊色素细胞沉着所致。俗称青记或胎生青痣。多数在 2~3 岁消退,个别 7~8 岁时自然消退。

新生儿粟粒疹

在新生儿鼻尖、鼻翼、颊、颜面等处,常可见到因皮脂腺堆积形成针头样黄白色的粟粒疹,脱皮后自然消失,不需处理。

球结膜下出血

分娩时头部经过产道挤压, 颅内压升高致视网膜静脉压升高血液回流受阻, 球结膜下小血管的破裂从而形成新生儿球结膜下出血。球结膜下出血的形状不一, 大小不等, 常成片状或团状, 也有波及全球结膜成大片者。出血多在一侧眼睛,也有双侧的,不伴随流眼泪和分泌物增多,少量呈鲜红色, 量大则隆起呈紫色。不用特意治疗, 一般在两周内吸收而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