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众需求出发,用科学的手段不断改善生育体验,安心孕育健康宝宝——川东北革命老区、红军之乡巴中先行先试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
2021-07-05 15:14:54儿童群体保健科
怀孕与分娩是一个幸福的自然生理过程,然而,如果没有全程的健康管理,母婴健康缺乏保障,许多危及产妇、新生儿生命安全的风险无法被认知与预防。1970年之前,正规的孕产知识与产检尚未大范围普及,多数准妈妈怀孕以后仅是遵照老一辈的建议,甚至连分娩都请“接生婆”在家里完成,那个时候的“接生婆”缺少医学知识,大多数是有分娩经验的“老辈子”,她们只用一把剪刀、一块脐带布和一盆热水就给准妈妈接生,甚至不知道器械需要消毒。据《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500/10万,婴儿死亡率高达200‰,孕产妇及婴儿的健康状况受到极度威胁,所以以前也形容母亲的生产过程就是“走鬼门关”。
1970年以后,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领域逐渐出现助产士的身影,她们使用听筒、消毒手套和消毒的医疗器械等帮助准妈妈完成分娩;同时,国家大力倡导住院分娩,去医院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多,母婴死亡率开始下降,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这个阶段取得的成绩其决定因素在于党和政府不断创造条件与医务人员的超常努力。在此条件下,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救治能力极大改善,母婴安全得到保障。然而在这个阶段,准妈妈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生育体验感还较差。2013年,WHO西太区率先提出将一系列有循证依据、 可操作的新生儿综合干预技术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并将其命名为“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Early Essential Newborn Care, EENC)技术”,通过规范的产前母胎监测与处理、新生儿生后立即和彻底擦干、母婴皮肤接触、母乳喂养、延迟脐带结扎、早产儿袋鼠式护理、新生儿复苏技术和新生儿感染治疗等举措,可以提升准妈妈生育体验,改善新生儿生存状况,大大降低新生儿死亡率。2016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为进一步探索新生儿保健服务模式,推广新生儿保健适宜技术,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下将EENC技术引入我国。
2017 年,我省“川东北革命老区、红军之乡”巴中市发扬红军精神,敢于先行先试,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全程参与以推广EENC技术为目的的新生儿安全项目。巴中市是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中心城市,也是联结“一带一路”和成渝—关天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在卫生健康领域也不甘人后,敢于向国际看齐,勇挑重担。在项目实施周期,巴中市始终以改善群众生育体验为出发点,加强机构与广大群众的联系,让每一位孕妈妈和新生儿都能获得良好的生育体验,这种“以人为本”的项目理念得到人民的一致好评。在终期评估期间,面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我们受访的产妇说道:“十年前我在省内发达地区生一胎的时候,哪知道什么孕期检查,也没有系统的孕产知识,根本不知道如何照顾宝宝,都是听老一辈人说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想想当初可以说是愚昧无知。现在不一样了,国家政策与医疗条件好、医护人员技术也好、服务周到,就是在通江这个小县城里面,从我怀孕开始,医生护士就不断给我宣传一些保健知识,让我和老公一起去孕妇学校上课,提醒我们在孕期的各种注意事项,使得整个生育过程都规范科学,与产检医生有了更多的交流、互动。生产后,医院给我们做了新生儿眼部护理、手把手教我们母乳喂养,我还看到病房里面早产的宝宝躺在妈妈的胸膛上,护士说那叫袋鼠式护理,我能够切身感受到国家对老百姓的用心。赶上这样的好时代是我们这一代的福气。”受访产妇眼眶湿润,洋溢着亲身感受到好政策、好技术、好服务后的幸福。
“群众满意”、“群众有获得感”,这样的评价是对项目成绩最好的注脚,巴中市在改善群众服务质量的同时,收获了漂亮的成果:自2017年项目推行至2020年,新生儿死亡率从2.41‰下降至1.29‰,生存质量明显改善。而巴中市的项目实施过程与收获,也为国家推行EENC技术本土化循证依据提供了四川经验。
EENC技术的推广实施是新生儿安全项目核心,是我省为探索提升儿童健康水平的科学实践之一。一方面,实施科学循证依据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避免新生儿低体温、新生儿感染和颅内出血等重大疾病的发生,进一步规范新生儿保健服务流程,从而提升全省母婴健康水平;另一方面,EENC项目的实施,使得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也成为中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专家共识(2020)的制定组成员单位之一,多位专家经过培训、实践,已成长为国家师资,真正做到了“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