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妇计中心护理团队技能树又添新枝——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对口帮扶专家指导凉山州妇计中心新生儿科成功开展PICC新技术应用
2020-07-28 14:59:19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办公室
2020年7月8日14:00,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对口支援专家何婧副主任护师的指导下,凉山州妇计中心新生儿科成功为一例早产患儿进行了PICC术,该技术的开展标志着凉山州妇计中心护理团队、新生儿科静脉治疗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凉山州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生儿科不断发展和壮大,已开始接收早产儿、低体重儿和危重新生患儿,这些出生28天以内的小患者,他们没有语言表达能力,病情变化快,随时需要进行抢救。有的新生患儿不能经口进食,只能靠肠外静脉进行营养支持,经静脉输入高浓度的营养液和药物进行治疗及营养支持,因为个体发育还不成熟,皮肤娇嫩,血管细小,静脉穿刺更是难上加难,加上静脉血管壁薄,高浓度静脉营养刺激大,极易出现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稍有不慎液体外渗还会引起患儿局部皮肤坏死,给护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基于保障患儿生命健康和科室发展新需求,迫切需要引入PICC技术。
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应用于美国新生儿科临床,于1996年在我国新生儿临床开展,PICC技术在新生儿科临床中的开展为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成功救治开辟了循环通路,解决了新生儿外周静脉置管、固定困难,留置时间短的问题,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相关缺氧、体温不恒定、感染等问题,提高了危重新生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减轻了护士工作量,是抢救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可缺少的技术,也大大降低了患儿家庭的医疗费用,受到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的一致好评。
这是凉山州妇计中心开展的第一例PICC,也是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留给受援单位的宝贵技能包,希望这项新技术能在凉山州妇计中心生根发芽,继而向全州普及,为凉山州危重新生儿带来福音。
在我院对口支援专家何婧副主任护师的指导下护理团队仔细的选择穿刺血管,测量置管深度确保一次性置管成功
在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下认真仔细的进行PICC静脉置管
经过我院何婧副主任护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凉山州妇计中心新生儿科护理团队成功的完成了首例PICC静脉置管
PICC置管成功后进行X光拍片定位确定导管位正式宣告置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