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蝴蝶宝贝”关爱日——愿爱让我们自由地拥抱
2023-10-24 14:52:34医学遗传与产前诊断科
2021年黎小峰和贾恺导演执导的电影《蝴蝶宝贝》,讲述了一个个“蝴蝶宝贝”如何面对生存考验与现实困境,如何与伴随终生的疾病纠缠周旋和解共处的故事。影片催人泪下,同时也让人们关注到这个患病群体——“蝴蝶宝贝”。
“蝴蝶宝贝”这个名字听起来美丽又可爱,可这不是在夸奖小宝贝如蝴蝶一般美丽,而是对罹患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称呼。因为他们的皮肤如同蝴蝶翅膀般脆弱,一触即破。
什么是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简称EB,是一组罕见的以皮肤脆性增加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是人类罕见病中最痛苦的疾病之一。患者通常出生即起病,皮肤眼睛口腔食道呼吸道等粘膜组织在受到轻微外伤或摩擦后就会发生水疱或血疱,进而产生溃烂。
图片来自网络
引起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原因
主要由于编码皮肤结构蛋白的基因突变,目前本病已知致病的基因有20个。根据基因不同,致病机制不同而遗传方式不同,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图片来源于https://www.163.com/dy/article/DPSSL6TI0525I6BD.html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可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表皮内水疱):出生时或出生不久有水疱大疱,多出现在手肘膝足等易摩擦部位,多数症状较轻;
第二类:交界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水疱位于透明板):患儿症状大多较重。多数出生后即有大面积皮肤水疱糜烂或表皮缺失;
第三类: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水疱位于致密板下层):致病机制不同遗传方式不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通常症状较轻,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通常症状较重;
第四类:Kindler综合征(混合型,水疱位于表皮内、透明板和致密板下层)临床表现皮肤起水泡粘膜炎症和不同程度的光敏感。
各种不同类型EB的遗传方式、致病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分型 | 遗传方式 | EB致病基因 | 编码蛋白 |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KRT5 KRT14 PLEC1 PKP1 EXPH5 JUP TGM5 DST DSP KLHL24 ITGA6 ITGB4 | 角蛋白5 角蛋白14 网蛋白 斑菲素蛋白-1 Exophilin5 桥斑珠蛋白 谷氨酰胺转氨酶-5 BPAG1 桥粒斑蛋白 Kelch-like24 α6整合素 α4整合素 |
交界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ITGA3 ITGA6 ITGB4 LAMA3 LAMB3 LAMC2 COL17A1 | α3整合素 α6整合素 α4整合素 层粘连蛋白-332 层粘连蛋白-332 层粘连蛋白-332 BPAG2 |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COL7A1 | VII型胶原 |
Kindler综合征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FERMT1 | Kindllin-1 |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发病率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总发病率大约为1/53000,属于罕见病。所有种族均可患病,无性别差异。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会不会传染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属于遗传疾病,不具有传染性。致病机制是表皮角蛋白或真表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皮间锚定蛋白的基因缺陷导致的皮肤结构改变。从科学角度来看,没有致病基因突变,不会患病。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治疗
大多数EB并没有特异性治疗。多采用支持治疗,包括伤口处理、控制感染、营养支持以及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Ø 皮肤和伤口的护理:对于有重型EB和开放伤口的患者,建议使用近似等张盐水洗澡,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疼痛。不粘性或非粘连性硅胶敷料和可以吸收渗出液的泡沫敷料,是EB伤口最好的敷料。
Ø 新型局部伤口治疗方法:
局部基因治疗(B-VEC):B-VEC可用于≥6月龄的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患者的治疗。B-VEC是一种复制缺陷、非整合型改良单纯疱疹病毒1载体,可恢复DEB患者产生Ⅶ型胶原的能力,明显提高患者伤口闭合能力。B-VEC滴于特定伤口,一周一次。
桦树三萜类化合物(Oleogel-S10):Oleogel-S10是一种外用无菌凝胶,含10%的桦树三萜类化合物,可调节炎症介质、促进角质形成细胞迁移和刺激分化。能显著改善EB患者创伤的愈合能力。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预防
目前虽没有针对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特异性治疗方法,得益于遗传医学的飞速发展,可以通过基因筛查和产前诊断有效预防。
Ø 基因检测:通过特定基因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或家系全外显子测序等方法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
Ø 患儿基因诊断明确后,应同时对其父母进行携带者筛查。根据不同致病基因的遗传方式,评估后代的遗传风险。
Ø 产前诊断:曾经生育过患儿,夫妻双方携带致病基因,再次怀孕时,应针对该致病基因进行产前诊断。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病友互助
针对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病友们可以关注“蝴蝶宝贝关爱中心”的公众号,这是EB罕见病群体的病友组织。
参考文献:
[1]C. Has and other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epidermolysis bullosa,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Volume 182, Issue 3, 1 March 2020, Page e111, https://doi.org/10.1111/bjd.1884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诊治指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9,26(5):16-18.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9.05.007.
[3]Laimer M, Prodinger C, Bauer JW. Hereditary epidermolysis bullosa. J Dtsch Dermatol Ges. 2015;13(11):1125-1133. doi:10.1111/ddg.12774.
[4]Guillen-Climent, S et al. “Hereditary Epidermolysis Bullosa: A Case Series.” “EpidermÓlisis ampollosa hereditaria: serie de casos.” Actas dermo-sifiliograficas, S0001-7310(21)00165-4. 30 Apr. 2021, doi:10.1016/j.ad.2020.08.015.
[5]于越乾,暴芳芳,刘红.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致病基因研究进展[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9,06:380-384.
[6]Marinkovich, M Peter, and Jean Y Tang. “Gene Therapy for Epidermolysis Bullosa.” The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vol. 139,6 (2019): 1221-1226. doi:10.1016/j.jid.2018.11.036.
[7]Gurevich, Irina et al. “In vivo topical gene therapy for recessive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a phase 1 and 2 trial.” Nature medicine vol. 28,4 (2022): 780-788. doi:10.1038/s41591-022-01737-y.
[8]于灵,冯素英. 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诊断及治疗进展[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6,49(7):516-519.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6.07.019.
[9]鲍迎秋,张艳君,李博,等. 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基因治疗进展.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55(08):739-743. DOI:10.35541/cjd.20210499.
[10]Beremagene geperpavec-svdt biological suspension mixed with excipient gel for topical application. United States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Revised May 2023.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https://www.fda.gov/media/168350/download (Accessed on May 2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