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是我不听话
2024-08-22 08:51:29儿童保健科
暑期到来,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早期发展中心)迎来了一波特别的孩子,他们是别人眼中的“熊孩子”,老师心中的“问题儿童”,妈妈眼中的“大麻烦”, 他们是真的不听话、故意捣乱吗?并不是!他们很可能是患有儿童多动症,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之一,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国内外调查发现其患病率约3% ~ 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约为4 ~ 9:1[1]。
1. 病因
遗传因素:ADHD具有家族聚集性,可能是多基因遗传病。
环境因素:包括母孕期的不利因素(如吸烟、饮酒)、铅暴露、大脑发育异常等。
社会心理因素:如家庭关系不和、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患有心理疾病[2]等。
2. 症状
主要分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多动)和情绪冲动。
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持久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听课、交谈、写作业时都会出现。
活动过度(多动):表现为小动作不断,无法保持安静。
情绪冲动:容易激惹,出现哭闹、发脾气等现象。
还可能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等问题。
3. ADHD的诊断及分期
需要通过完整的病史采集、临床观察和检查性交谈、心理测验和量表等方式进行评估。
12岁以前即持续出现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相关症状至少6个月且程度与发育水平不一致的患儿,需要考虑ADHD。强调患儿的核心症状至少存在于2个或以上场合(如在学校、家中、诊室等),在社交、学业等功能上存在明显损害,且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进行解释。轻度ADHD为存在非常少的临床症状,且导致轻微的社交或学业等功能损害;中度ADHD为症状或功能损害介于轻度、重度之间;重度ADHD为存在非常多的临床症状或存在若干特别严重的症状,或导致明显的社交或学业等功能损害。
4.治疗:
行为治疗: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定期指导,传授管理ADHD不良行为的方法,如何关注患儿的正面行为,忽视负面行为;利用正强化法对良好行为做出反应;使用消退法、暂时隔离法等温和的惩罚方式管理患儿的不当行为来建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持家庭关系和谐。
药物治疗:以中枢兴奋剂和非中枢兴奋剂为主。中枢兴奋剂常用的有哌甲酯为ADHD的一线治疗药物。非中枢兴奋剂包括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和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两大类,主要针对6岁及以上的患儿。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针对患儿的不良行为和情绪问题,改变其思维和行为达到治疗ADHD的目的。
沙盘治疗:进行人或物的模型搭建,在模型搭建完毕后,治疗师在适当情况下给予患儿共情和建议,采用心理疏导手段帮助儿童舒缓情绪治疗ADHD,改善多动症不良症状。
脑电生物反馈疗法:采用音乐和动画的方式对患儿进行反馈训练,将患儿的大脑电活动反馈出来,强化对大脑有利的波形,抑制对大脑不利的波形,使θ波减少,β波增强,使患儿达到专注、放松、平静的状态,改善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烦躁等问题[3]。经颅磁刺激疗法(TMS):通过电流产生脉冲磁场,改善脑细胞的代谢环境,增强损伤细胞的可复性,有效刺激神经再生和神经环路的重建,改善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行为,促进脑功能恢复。
5. 预后
如果得到长期心理治疗,到成人时一般预后较好,但是否得到积极治疗、儿童时期是否伴有品行障碍、是否存在智力缺陷等因素,预后情况会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需要综合考虑遗传、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的神经发育障碍。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参考信息]
[1] Wolraich M,Brown L, DuPaul G, et al.ADHD: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Adolescents.Pediatrics.2011 Nov;128(5):1007-22.
[2] Sujan AC, Rickert ME, Öberg AS, et al.Associations of Maternal Antidepressant Use During the 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 With Preterm Birth,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n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Offspring. JAMA.2017 Apr 18;317(15):1553-62.
[3] Gibbins C,Weiss M.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in curren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DHD in adults.Curr Psychiatry Rep.2007 Qct;9(5):420-6.